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业界 >  >> 
十八少年下凉州︱在威武文庙对话《凉州十八拍》作者叶舟-环球快看点
来源:天眼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19 16:31:24

4月18日,“十八少年下凉州·与叶舟同行”大型文学寻根之旅“文学对话”活动在武威文庙举行。18名来自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山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厦门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文学专业在读优秀博士生,在这里漫谈凉州,对话叶舟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十八少年”对话叶舟

凉州是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。连日来,“十八少年”深入武威,探访了乌鞘岭、八步沙林场、天梯山石窟、洪崖山水库、瑞安堡、民勤沙漠雕塑园、凉州会盟纪念馆、雷台汉墓、武威市博物馆、五凉文化博物馆等地,与《凉州十八拍》中那群拥有大义担当的热血少年们在凉州这片土地上交会,碰撞出不同时空的少年精神与力量。

文学对话活动上,叶舟与“十八少年”们就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、《凉州十八拍》的文学成就、文化价值及时代意义等开展深度对话。

叶舟。图片来源于奔流新闻

“此时此刻我就像一个学生答完了试卷,等待着凉州的评判,等待着我的同乡,我的朋友和广大的读者们来评判,所以我找了18位少年,让他们来给我助威,来给我加油打气!”叶舟说。

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思远对此次活动感受颇深:“本次文化寻根活动,是一条沉浸式体验、深度认识甘肃文化的有效途径,从自然中认识历史,从历史中品读精神。辽阔的河西走廊,散落着《凉州十八拍》中的无数颗粒。”

“这次凉州之旅是一趟意义非凡的‘行读’,在行走中更切身体会到了书中的历史气息,慷慨之歌,完成了一次让文学想象落地的重读。”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谭复表示,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沙漠,大漠的广袤、雄浑,让人想起书中驰骋飞扬的顾山农、徐惊白,也召唤着我们去反躬自省,今天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中国少年。”

“河西走廊实在是太美了,我差点都不想回学校。”北京大学的林孜已经被武威的美景“俘获”,她说, “在寻访之前,我并未深入意识到《凉州十八拍》在同题材作品中的独特性,但在探访寻根后,我感受到,同样是书写少年中国的豪情壮志,由于地域文化精神的融入,《凉州十八拍》透视出了少年阳刚的体魄和朴厚的精魂。”

“十八少年”进行分享。图片来源于奔流新闻

“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凉州。”“我被凉州接纳了。”“我的旅程是从软儿梨开始的。”“看雪山,走沙漠,见大佛,观林场,听花儿,不到大西北,不知天地之宽广壮阔,不到古凉州,不知人心之坚毅刚勇”……对话活动上,十八少年纷纷分享自己的心得,从字里行间一路追寻,与《凉州十八拍》里的少年们确认一脉相承的精神联系。

《凉州十八拍》是叶舟历时47个月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。全书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十八章,总计134万字。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凉州为原点,时间跨度近四十年,以现代版的“赵氏孤儿”为故事内核,聚焦河西走廊的历史、地理、文化,塑造了一批来自民间且拥有文化自觉与大义担当的凉州子弟、义勇之士和热血少年,全景式呈现了一幅河西民间社会风情的长卷,追寻并传承代代赓续的民族精神之根脉。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一部“中华民族的义勇之书”“是‘一带一路’倡议在文化上、在文学上的呼应”“是一部关于伟大地理和伟大文明的史诗”。

当天活动中,来自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集体诵读了《凉州词》,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了凉州贤孝弹唱等节目。

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诵读《凉州词》

本次活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,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甘肃日报社、甘肃日报报业集团、中共武威市委、武威市人民政府主办,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、武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、武威市教育局、甘肃新媒体集团·奔流新闻承办,甘肃省作家协会、中共凉州区委宣传部、浙江文艺出版社·KEY-可以文化、《芙蓉》杂志社协办。活动进行了同步直播,全网累计观看量达300万人次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

编辑 刘娟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